“西昆侖大紅柳灘-甜水海地區大型礦產資源基地綜合調查”項目成果近日通過評審,并被評定為優秀級。
該項目由中國地質調查局西安地質調查中心牽頭,聯合中化地質總局、新疆地礦局、華北地勘局、陜西地礦集團等合作完成。
2019年以來,項目完成14幅1∶5萬礦產地質調查和2個大型資源基地資源潛力、開發條件、環境影響“三位一體”綜合地質調查,提交一批重要找礦靶區和勘查區塊,拉動省級地勘基金和商業性礦產勘查重點投入,取得一批重大找礦突破或新發現,為新一輪找礦突破戰略行動實施打下良好的基礎,助推大型礦產資源基地建設,為國家資源安全保障提供支撐。
通過3年工作,項目取得系列成果:昆侖-阿爾金地區偉晶巖型鋰鈹等稀有金屬和熱液型螢石礦找礦取得重大新突破。構建了高寒深切割地區鋰鈹、螢石“天-地一體”的快速勘查技術方法體系,在西昆侖大紅柳灘外圍提交鋰鈹礦產地2處和找礦靶區4處;阿爾金西段提交鋰鈹礦產地1處和找礦靶區3處,提交螢石礦產地2處、找礦靶區4處和勘查區塊建議1處,促進形成阿爾金西段卡爾恰爾-瓦石峽地區螢石、鋰鈹大型資源基地1處,改變了我國螢石資源分布格局,進一步打開了西北地區鋰鈹、螢石找礦新局面。建立了火燒云-大紅柳灘鋰鉛鋅和瑪爾坎蘇富錳大型資源基地綜合調查評價指標體系,為南疆地區綠色礦業高質量發展提供了科技支撐。拓展了西南天山、柴北緣和東昆侖地區鈮鉭鋯稀土銅鎳(鉑鈀)等戰略性礦產找礦新方向,引領取得找礦新發現,提交找礦靶區5處。深化昆侖古特提斯構造轉換與鎳鈷錳鋰等關鍵礦產成礦作用認識。完善了西昆侖三疊紀“大紅柳灘式”高分異花崗巖巖漿分異與偉晶巖型稀有金屬成礦模式,海陸典型錳礦成礦作用對比研究進一步完善了石炭紀“瑪爾坎蘇式”海相沉積型有機質還原富錳成礦模式;建立了阿爾金奧陶紀“卡爾恰爾式”巖漿熱液充填型螢石成礦模式。成果集成及轉化成效顯著。團隊發表科研論文30篇;新增國家重點研發、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科研項目9項;達成成果轉化項目4項;高寒深切割地區“天-地一體”快速找礦預測技術方法獲國家發明專利2項,其中1項獲第二十三屆專利優秀獎;有力支撐自然資源部巖漿作用成礦與找礦重點實驗室平臺建設。
同時,項目部堅持黨建與業務深度融合!澳辖貐^大型資源基地綜合地質調查評價創新團隊”被國務院授予“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范集體”稱號;建實建強了南疆地區大型資源基地綜合地質調查評價創新團隊和巖漿作用成礦與找礦創新團隊。
來源于:中國礦業報